![]() 介 紹
汪其楣出生於1946年,北一女畢業後進入台大中文系就讀,1968年大學畢業,先在國中教書,再前往美國奧立岡大學戲劇系攻讀碩士,從中歷練了從表演、導演、設計、製作及教學、社區老人劇團編導等各種經驗。1976年返台,一方面在文化大學任教,擔任該校音樂系西洋歌劇導演,及各型製作、演出。另一方面結合同好成立「正作場」表演作坊,並創辦「台北聾劇團」,繼而推動聾人手語及文化之研習與認知。並因在文大國劇組教學之便,向梨園前輩學習傳統戲曲的動作及聲腔,養成她對古典戲劇及民間戲曲的編導演各方面,有深入且扎實的見解與實踐。 1979年汪其楣參與籌備國立藝術學院,擔任秘書組組長,協助校長鮑幼玉先生及音樂、美術、舞蹈、戲劇各方志士,完成各項建校計畫。1981年開始在該校任教至1999年,然後應成功大學中文系之邀,前往台南任教,至2005年從教學崗位退休。仍一本初衷帶領青年學子於校內外從事劇場創作及推廣活動。 汪其楣認為:我們應該演出自己的戲,儘量創作,並推動在地人的作品。二十幾年來,她投注甚多精力,編輯並策劃出版好幾套台灣中小型劇場創作之作品集。她本身的創作也充分透露出她對「人」生存的土地、環境,以及弱勢族群的深刻觀照。例如:1987年她的「人間孤兒」,是以過去與現代對比,反映青年知識份子的批判與省思;1989年的「大地之子」,是描述台灣鄉鎮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到的辛醉、體悟與心靈慰藉;1994年「海山傳說‧環」是帶領學生親近學習原住民文學及歌舞之後的成果。2004年開始親自登台演出的「舞者阿月~台灣前輩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」,2007年「歌未央~千首詞人慎芝的故事」,甚至2010年演出獨腳戲「謝雪紅」,都以細膩成熟的演技,詮釋當代女性人物,喚起人們認識這些角色在生命中的奮鬥與才情,也是台灣社會、政治、藝術史各方面的舞台見證。 繼1988年國家文藝獎,1993年吳三連獎之後,2004年汪其楣獲頒第13屆賴和文學獎時,評審委員所載她獲獎的原因是:「長年耕耘台灣劇場,以戲劇藝術作為她改造提昇社會文化的工具,尊古創新兼顧,運用得嫻熟自然又有時代精神。」這段評語對於汪其楣而言相當準確,在台灣的劇場發展上,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。 資料來源:曇戲弄劇團 生平年表
資料來源:曇戲弄劇團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