劇 名
碾玉觀音
首演時間
1985/01/12
演出地點
台大視聽教育館
創 作 者
導 演:陳玲玲
編 劇:姚一葦
舞台設計:江映瑤、游源鏗
服裝設計:吳亞倫、謝青純、戴玉琴
化妝設計:鄧程慧
燈光設計:洪德揚、吳重民、劉培能
音效設計:閻鴻亞、范俊益
演 員:楊璧瑩、李貞儀、羅北安、張曉鶴、夏學理、趙瑋、游源鏗、劉玉娃、劉權富、蔡幼玲、余祝嫣、劉旭峯、陳立華、
王月、趙靖夏、徐秀玲、彭雪枝、黎聖慧、許丹霓、邱娟娟、王世信、姚德宜、李克新、劉長灝、戴玉琴、鄧程慧、
劉家琪、張光慧、梁志民、譚家麟 (後備演員:陳玉芳、謝篤志)
角色對照表
角色名稱
|
演員名稱
|
|
角色名稱
|
演員名稱
|
夏荷
|
楊璧瑩
|
|
春桃
|
彭雪枝(花雕組第一幕)
|
秋菊
|
李貞儀
|
|
黎聖慧(高粱組第一幕)
|
韓郡王
|
羅北安
|
|
冬梅
|
黎聖慧(花雕組第一幕)
|
韓夫人
|
張曉鶴
|
|
彭雪枝(高粱組第一幕)
|
郭立
|
夏學理
|
|
余祝嫣(花雕組第二幕)
|
小販
|
趙瑋
|
|
蔡幼玲(高粱組第二幕)
|
游源鏗
|
|
劉家琪(花雕組第三幕)
|
劉玉娃
|
|
張光慧(高粱組第三幕)
|
行人
|
李貞儀
|
|
秀秀
|
許丹霓(花雕組第一幕)
|
趙瑋
|
|
邱娟娟(高粱組第一幕)
|
劉玉娃
|
|
趙靖夏(花雕組第二幕)
|
乞丐公
|
劉權富
|
|
徐秀玲(高粱組第二幕)
|
乞丐婆
|
蔡幼玲(花雕組)
|
|
戴玉琴(花雕組第三幕)
|
余祝嫣(高粱組)
|
|
鄧程慧(高粱組第三幕)
|
張媽
|
楊璧瑩
|
|
崔寧
|
王世信(花雕組第一幕)
|
顧客甲
|
劉旭峯
|
|
姚德宜(高粱組第一幕)
|
顧客乙
|
陳立華
|
|
劉長灝(花雕組第二幕)
|
差人
|
劉權富
|
|
李克新(高粱組第二幕)
|
游源鏗
|
|
梁志民(花雕組第三幕)
|
念兒
|
王月
|
|
譚家麟(高粱組第三幕)
|
幻象的秀秀
|
趙靖夏
|
|
後備演員
|
陳玉芳
|
徐秀玲
|
|
謝篤志
|
戲劇描述
姚一葦在1967年發表的第三個劇本《碾玉觀音》,藉由崔寧碾玉,衝破了世俗利害關係和規範塵封的心靈,嶄露出吾人心中原先具有的善或美。崔寧是寄居在遠親韓郡王門下孤兒,一次韓郡王得了一塊美玉,崔寧自願幫他雕成玉觀音像,作為太后娘娘的壽誕賀禮。雕出來的觀音像與韓郡王的獨生女秀秀相仿,崔寧無意識間透露出愛慕秀秀的心意,韓郡王夫婦決心給他錢讓他離開,以免影響秀秀的未來,結果反而促使秀秀跟隨他走。秀秀與崔寧開了碾玉坊兩年,還是被管家找到。秀秀為了孩子和崔寧的性命,答應跟管家回去。秀秀獨立扶養孩子十三年,有一天聽到崔寧舊日吹簫聲,於是命侍女察看,發現一個盲乞丐,乞丐無以回報粥米之恩,於是碾玉相報,秀秀為了孩子,直到崔寧要過世的那一刻,秀秀仍假裝不認識。崔寧死後,秀秀才懊悔,她覺得崔寧愛的是他心目中的秀秀,那個秀秀並不存在。
創作理念
此劇取材自宋人小說,劇作者姚一葦作了徹底的改變──「從鬼的世界轉化為人的世界;更把崔寧提升到藝術家的境界。」戲劇學者俞大綱認為姚一葦透過他個人的人生觀照,將這個悽惻美麗的愛情故事重予創造,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感情和思維所捏出的塑形;不但批判了現實社會對人性浪漫理想的迫害,同時,透過碾玉家崔寧和他的作品,傳達出撼動讀者/觀者心靈的真情烈愛,淋漓地闡述了藝術的本質和功能。姚一葦始終保持著中國戲劇的詩劇優美風格,巧妙的運用「隔離」的象徵手法,來傳達戲劇精髓。崔寧碾的兩座玉觀音,一首一尾地推動戲劇動作之行進。觀音的意象貫串了全劇。導演陳玲玲認為,「崔寧從不自覺地碾出第一座像秀秀的玉觀音、到自覺地碾出以秀秀為本體的玉觀音,同時,也顯示藝術家崔寧已圓融了人道主義者和哲學家的境界了。」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