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
劇 名 一口箱子
首演時間 2007/05/25
演出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
創 作 者 導 演:姚海星 編 劇:姚一葦 舞台設計:房國彥 服裝設計:陳佳敏 燈光設計:林克華 舞台技術設計:楊金源 音 效:林俊逸 演 員:林治廷、滕劭軒、張素姗、徐嘉君、黃明正、施名帥、蔡邵桓、陳牧謙、阮少泓
角色對照表
戲劇描述 《一口箱子》是姚一葦發表的第六個劇本,寫於1973年,他結束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班的研習經驗之後。在前面五個劇本,舞台語言方面,或多或少都包括了唱頌類的詩文,直到《一口箱子》,才出現全劇完全以白話為對話體裁。《一口箱子》的戲劇動作:「阿三對他的箱子的眷戀,以至不知就裡被追逐到為該箱子而死。」全劇分為四場,第一場呈現戲中兩位主要人物──老大和阿三的來龍去脈,透過他們漫無頭緒的對白讓觀眾得知,他們正處於失業的狀態,以及他們的背景。第二場在一間嘈雜擁擠的飲食店,報紙和收音機都在報導遺失皮箱一口,皮箱內貯為醫療用放射性原素鐳錠,懸賞二萬元的新聞,飲食店大夥誤以為阿三的皮箱為遺失的箱子,因此和老大起了爭執打架,用來作為後來阿三悲劇命運的伏線。第三場是本劇的主戲,在一座破舊古廟裡,透過老大和阿三的囈語,更進一步洞悉他們兩個人的孩提經驗,以及由此發展出來的心理背景。最後他們為了躲避警察和食客的追緝,逃到碼頭躲藏。第四場在碼頭廢棄的瞭望哨,老大和阿三逃不過眾人的追捕,為證明他們的清白,老大堅持打開阿三的箱子,阿三卻歇斯底里地拒絕,兩人在奪箱的過程中,阿三連人帶箱子摔落在地上,檢查員打開箱子,竟是一些老舊的衣服、古老的兒童玩具、幾本舊書、一張獎狀。此時才發現躺在地上的阿三已經死了,這裡呈現悲劇動作的高潮和結束。
創作理念
戲劇學者俞大綱在1977年演出的特刊裏,述及姚一葦寫作這齣戲的動機說道:「他曾經告訴我,他這一劇本的寫作動機,出於前幾年從美國作戲劇考察回來,提著一口小箱子,剛踏出飛機的門,看到在機場歡迎他的親友,倏然浮起一種感觸,『人是回來了,這次考察究竟收穫了些甚麼?提箱中又裝塞了些甚麼?』這一悵然若失的感覺,促使他寫成這一劇本。」劇場導演蔣維國肯定箱子的含意是非常明確的,那是傳統、遺產的一個象徵,「通過劇中最後阿三的死,姚一葦遞送了一個清晰的信息:這樣的悲劇既是阿三自身造成的,也是他所處的社會環境造成的。正如作者自己所說,他寫作的動因是由於『想到中國的苦難同胞所受的折磨。』這裡交織著他對社會發展到現代,人們對傳統、遺產是要丟棄還是要固守這一問題的思索,以及對變遷中社會對普通人造成的損害的焦慮。」
|
姚一葦 >